杜牧:(803年-約公元852年);蘇軾:(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楊萬裏(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1、杜牧唐代文學家、大和進士。性剛直,不拘小節,不屑逢迎。自負經略之才,詩、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宮賦》為最著,詩作明麗雋永,絕句詩尤受人稱贊,世稱小杜。
2、蘇軾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3、楊萬裏南宋文學家、官員,與陸遊、尤袤、範成大並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文學成就
1、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身趁名家。杜牧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
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杜牧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
2、蘇軾壹生宦海浮沈,奔走四方,生活閱歷極為豐富。他善於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也善於從客觀事物中見出規律。在他眼中,極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題西林壁》和《和子由澠池懷舊》兩詩。在這些詩中,自然現象已上升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轉化為理性的反思。
3、楊萬裏壹生留下大量抒寫愛國憂時情懷的詩篇。他充任金國賀正旦使的接伴使時,因往來江、淮之間、迎送金使時親眼看到淪喪於金國的宋朝大好河山和中原遺民父老,心中郁滿國家殘破的巨大恥辱和悲憤,愛國主義詩歌創作表現得最集中、最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