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的意思是:細切的肉。
膾的釋義:
把魚、肉切成薄片。
膾的出處:
飛刀膾鯉。——張昭遠《舊唐書》。
膾的組詞釋義及出處:
炙膾:
釋義:燒烤切細的肉。亦指烹調。猶膾炙。交口稱譽。
出處:郭沫若《蜩螗集·水中贊》:“筋肉肺肝,供人炙膾。”
砍膾:
釋義:細切魚肉。
出處:清,周亮工《書影》卷五:“古技藝中所不傳者,彈碁;飲食中所不傳者,砍膾。砍膾雖不傳,然以意度之,或是閩廣人所為魚生之類;若彈碁則茫無影似矣。”
鮮膾:
釋義:亦作“鮮鱠”。新鮮的切細的魚肉。
出處:宋,梅堯臣《送王郎中知江陰》詩:“魚穿楊柳誇鮮膾,人采芙蓉學細腰。”
雜膾:
釋義:即雜燴。以各種肉類食品燴制的菜。
出處:《儒林外史》第十七回:“景蘭江叫了壹賣壹錢二分銀子的雜膾,兩碟小吃。”參見“雜燴”。
膾的例句:
1、他做的烤鴨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質鮮嫩,吃起來味道好極了,讓人回味無窮,是北京的特色美食之壹,也是中國人所膾炙人口的美食。
2、去年中秋節的晚上,我壹襲長袍,手執酒杯,對天吟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幾句膾炙人口的詞和我那惟妙惟肖的神態惹得父母開懷大笑。
3、有壹天,我對媽媽說:“媽媽,我考妳壹個成語腦筋急轉彎:拿筷子吃飯。”媽媽想了想,搖了搖頭說:“想不出來!是什麽呀?”我說:“是膾炙人口呀!”媽媽大笑起來:“原來是這個成語呀,真有趣!”
4、後來隨著歷史上膾炙人口的紅頭船等經濟文化傳播,潮汕方言曲藝在東南亞壹帶開枝散葉,香飄四海,成為當地潮汕族群的重要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