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碉樓始建於清初,大量興建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目前尚存1466座。這些碉樓是舊時廣東華僑為防禦盜匪、海外僑胞籌資回鄉興建的。開平地勢低窪,河網密布,常有洪澇之憂,其所轄新會、臺山、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向來有“四不管”之稱,社會秩序較為混亂。因此,明朝後期就有鄉民建築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開平又爆發了大規模的土客械鬥,人人自危。此時,恰遇西方國家在我國沿海地區招募華工去開發金礦和建築鐵路,大批開平人為了生計背井離鄉遠赴外洋,開平逐步成為壹個僑鄉。“衣錦還鄉”、“落葉歸根”情結使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掙到錢後首先想到的就是匯錢回家或親自回國操辦“三件事”:買地、建房、娶老婆。於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了僑房建設的高峰期。但是當時的中國社會兵荒馬亂,盜賊猖獗,而開平僑眷、歸僑生活比較富裕,土匪便集中在開平壹帶作案,在這種險惡的社會環境下,防衛功能顯著的碉樓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