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東坡雜記》,我國北宋著名文學家,美食家蘇東坡(蘇軾)作品。 全篇講的是愛鳥的故事。究其深意,在於壹個“仁”字,篇末的“苛政猛於虎,信哉!”正顯出“仁”字的實質。凡人之情,皆出於“仁”,否則,其帶給社會的災害是難以估量的。所以蘇軾提倡以“仁”治天下,“百官之眾,四海之廣,使其關節脈理,相通為壹。叩之而必聞,觸之而必應。夫是以天下可使為壹身。天子之貴,士民之賤,可使相愛。憂患可使同,緩急可使救。” 從“仁”的哲學思想而廣展到“仁政”的主張,已屬政治思想的範圍。 這是壹篇傑出的寓言散文,首段記作者母親因吃齋行善,故“ 惡殺生”,禁捕雀鳥,任其生長繁息,使眾鳥不畏人 捕而與人親近,實際上起到保護鳥類的作用。次段是以“有野老言”,道出他希望表達的願望:鳥類因有人類保護而免於猛禽的傷害,隱喻朝廷官府應保護平民,防止壞人侵害。並借此暗諷朝政腐敗、官吏殘害百姓的現實,如文末引“苛政猛於虎”壹語,使全文主題突出,寓意深刻。行文流暢,平易自然,輕描淡寫,以寥寥數筆勾勒出庭院鳥語花香的美景。然而,在平淡自然中顯出“ 猛於虎也”的雄奇,使文章顯得不同凡響。
原文:吾昔少時所居書室,前有竹柏,雜花叢樹滿庭,眾鳥巢其上。母惡殺生,誡兒童婢仆不得捕取鳥鵲,故數年間皆集巢於低枝,其雛可俯而窺也。又有桐花凰四五百,日翔集其間。此鳥數十裏之內難見,而能棲於其間,殊不畏人。鄉裏聞之,以為異事,鹹來觀。此無他,人之仁愛,信於異類也。
譯文
我小時候曾經住在書房裏,書房前面種有竹林柏樹,庭院裏都種滿了花草樹木,很多鳥在那裏築巢。母親討厭殺生,所以告誡身邊的孩童和女婢不能捕捉鳥雀,因此幾年裏鳥鵲都築巢在低矮的枝頭上,向下俯視就可以偷看到它們的幼鳥。更有四五百只桐花凰,每天棲息在這之間。這種鳥在幾十裏之內都很難見到,但是它們棲息在林間,很不怕人。鄉裏人聽說了這件事,認為這事很奇怪,都來觀賞。沒有其它的原因,人的仁愛之心,被鳥獸所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