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人設或者角色,也可以說是妳面對這個世界和人的面具。
別人看到的往往都是妳想讓別人看到的,真實的自我只有自己知道。
比如:壹個父親在公司是老板,在酒桌上是兄弟,犯錯時是孩子,憤怒時是“鍵盤俠”;壹個孩子在學校是班長,回到家是兒子,遇到弱小變霸淩者,遇到聚眾變受害者。
角色和人設都是隨著不同場景和人物關系在變化,而本我這個內在東西就像靈魂是永遠不會變的。
我們眾多的角色都是社會屬性,每個人在不同場合扮演不同角色,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為了處理人際關系在不同角色中隨意切換,時間久了自己都不知道哪個是真實的自己。
就像我們自媒體人給自己的人設是作家,是美食家,是小說家,是育兒家,如果有壹天他不發表關於人設的東西,那麽他的人設就塌了。
有的人總覺得自己每天帶著面具,面對老板,面對客戶,面對家人朋友,面對陌生人,每天疲於應付各種關系,身心疲憊。
其實好多人覺得處理人際關系累,就是沒有把握住角色之間的平衡。
妳是壹位媽媽,也是女兒,妻子,老板或員工……妳的角色管理好不好是由妳的對象來決定的。
妳的丈夫對妳不滿,可能就是妳對伴侶的關心和愛不夠,孩子對妳不滿,也許是妳陪伴不夠,父母對妳不滿,可能是妳忽視了父母的需求。
這就是社會賦予我們得角色,我們得去適應並做好每壹個角色,讓所有的關系達到平衡融洽,這才是壹個成功的人設。
我們不能讓人設限制住真實的自己,人設也都是自己給自己的,如果妳想,妳就可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搭建起自己理想的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