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同和居的創辦有資料記載: 據說是清室的壹位皇親,為在宮外有個吃喝玩樂的方便去處,便邀來幾個人,開辦了同和居。起初生意壹般,店也無名氣。壹日,住在西四缸瓦市的壹位掌管財政的王爺偶到小館吃飯,店主百般殷勤伺奉,精心烹制了幾個拿手菜,深得王爺歡心,王爺食後大加贊賞,因此,小館生意便有了轉機。為招攬生意,小館常以客為友,使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便取“同懷和悅”之意,定名為“同和居”。民國初年,掌櫃牟文卿請禦膳房的袁祥福幫廚,袁祥福憑三不沾(不粘盤、不粘匙、不粘牙)等宮廷名菜使同和居更有名氣。1939年廣和居停業,大部分廚師來到同和居,使同和居生意火紅,名氣越來越大,成為舊京城著名“八大居”飯館之首。經營的萊點更豐富多彩,最盛時期能做四五百種菜。
京城老字號飯莊以魯菜為主。有八大堂,八大樓,八大居的說法。
關於居。京城餐飲的興盛,可以追溯到12世紀中葉,當女貞人建立的金朝把都城遷到北京後,這裏的飲食業也就逐漸發達起來。隨著後來的元、明、清陸續定都於此,北京城成為了全中國首屈壹指的繁華之地,壹時間,八方賓客雲集,各色人等齊聚,飯莊酒樓,也就隨之興盛起來。到了清末民初,更是形成了以魯菜為主,清真、淮揚為輔,兼納川粵,同具宮廷菜、官府菜各色風味的大小飯莊幾十余家。其中比較著名的,是被後人稱為‘十大堂’‘八大樓’‘八大居’的二十幾家大飯莊。稱為‘堂’的,壹般是規模最大的店鋪。不僅有散座廳,還具備舞臺場地,可以開大型的宴會,也可以在這裏請戲班子辦堂會,食客可以邊看戲邊品嘗美食。比堂稍微小的,就叫飯莊或者酒樓。 比堂和樓再小點的,稱為居。比如同和居、廣和居、恩承居、萬福居、福興居等。同和居在這些館子中堪稱魯菜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