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樓人家日常三餐,多數早晚食粥,晝邊(中午)食幹飯。農村早餐粥加雜糧。稱雜糧為“粗貨”,過去常年是“粗貨半年糧”,歉收之時則以雜糧為主,有時要食番薯渣充饑。麥子壹向少種,故面條只作年節加餐或招待客人時用。有時春荒青黃不接之時,將剛收下的麥子磨成粗粉,做麥羹度日,50年代後則很少如此吃了。
家常便菜,腌菜幹、蘿蔔幹常年不斷,配以時令青菜,莧菜,血蕨,白菜,芥菜,藜瓜,番瓠最為普遍。家家戶戶都能制作壹些小菜,如生搓腌菜,生搓蘿蔔子,爽脆味美,富有地方特色。還有豆醬,豆腐乳等,是常見菜。
大米除做飯、粥外,還可做粉幹,缽糕,籠床糈之類。粉幹以潔白嫩細,柔軟滑韌的特點聞名遐邇。還有糯米做的糍粑,大禾米做的米果,品種如糕、圓、凍、果之分,其味有甜,鹹,堿之別。每逢喜慶之日,家家戶戶都有制備,敬神,餉客,饋贈親友均宜,亦是農村年節傳統食品。
風味小食有肉圓和燈盞糕等。肉類食品,燒大塊、白斬雞最為有名,是宴席中主菜。汆豬肉、幹蒸豬肉是平時傳統菜肴。 土樓人家釀酒素有盛名,味純香甜,度數低不易醉人,婦孺皆喜歡。酒娘更是香甜可口,佐以蒸蛋,美不可言。飲茶多用碗,以解渴為主,有時用來作湯淘飯,常雲“粗茶淡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