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鯉魚
“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這壹條被《太平禦覽》收錄在鯉魚類中了,有黃色鱗片、赤色尾巴的錦鯉,還是稻田裏產的,看來是漢朝生態農業的產品啊……郫縣是四川省川西平原的腹地地帶,屬都江堰自流灌溉區,蜀王杜宇就在此建都。子魚即小魚,黃鱗赤尾應該就是鯉魚,而且漢代池塘養魚主要以鯉魚為主,因此推測這種魚應該就是鯉魚了。可以為醬,可見曹操對鯉魚的忠實吃法就是腌制。
2.蒸鮎。
案《本草圓經》“鮧背青而口小者名鮎”。
鮎魚同鯰魚,分類比較多,常見有鯰魚、大口鯰魚、胡子鯰、革胡子鯰、容家俗稱塘滑魚。蒸鮎即清蒸鯰魚,采用清蒸進行烹飪,不僅避免了土腥味和油膩感,而且還保留了淡水魚的鮮美,營養價值也不會遭到破壞。
3.東海有大魚如山,長五量蕊,謂之鯨鯢。次有如屋者,時死岸上,膏流九頃,其須長壹丈,廣三尺,厚六寸,瞳子如三升碗大,骨可為矛矜。”
光須長就超越兩米,三國時代壹裏也有400多米,這個體型壹看就是某種鯨魚,應為須鯨的壹種。連鯨魚都吃,曹孟德真是愛魚成癮了。
4.壹名黃魚,大數百斤,骨軟可食,出江陽犍為。
註意,骨軟可食,漢代壹斤約為250g,所以這魚至少上百斤,還是黃色的。那麽體重可以上噸,骨頭介於軟骨、硬骨之間,這大概是今天列入國家保護動物的中華鱘。
5.“蕭拆魚,海之幹魚也。”
對於這個,筆者查了《本草綱目》,發現根本不是魚,而是用艾草托起的幹鮑魚,原來曹操也愛吃貝類。
6.酥
此外,曹操因為沒少跟匈奴人烏桓人這些草原民族打交道,他們喜愛的奶制品,曹操也很喜歡。最有名的,就是“酥”了,今時廠家,賣酥糖的多打著“壹合酥”的名號,這個也跟楊修耍小聰明的那壹事件有點關系,但是曹操真的是愛吃酥糖嗎?那個時代,甜食的主要來源還是糧食加工出來的飴糖,不方便作面食。而蔗糖的生產工藝,還是唐朝時候從印度引進的。所謂的酥,其實,就是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