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傳統食物有:青團子、艾粄、饊子、子推饃、潤餅菜等。
1、青團子
清明時節最具代表性的食物,青團又叫艾團,是壹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團坯制好後,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將它們入籠蒸熟。成品碧青油綠,糯韌綿軟,是清明與寒食節時江南壹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
2、艾粄
艾粄是河源客家地區的美食,有點類似於青團之類的,是客家人非常愛吃的壹種糯米粉和艾草汁制作而成的糕點。因為艾粄起源於明清時期,廣泛流傳於客家民間的壹種傳統美食,在舊時多用於清明祭祀用,所以也稱清明粄。新鮮的嫩艾葉打碎成泥狀,混合糯米粉揉成團,包入餡料上鍋蒸熟,然後再加幹粉揉成團,蒸熟的成品口感更軟糯柔韌好吃。
3、饊子
饊子為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的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
4、子推饃
陜北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面花,也叫蒸大饃。用酵糟發面,面花是面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5、潤餅菜
每到清明,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也被叫做潤餅卷,屬於春卷的壹種,是家族聚會的重要飲食,後來經常在清明節時食用。潤餅菜制作簡單方便,以面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上菜肴,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餡料多以應季食材為最佳選擇,包含了胡蘿蔔條、豆幹條、蛋皮絲、豌豆條等,尤其以海蠣煎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