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腸粉的起源,眾說紛紜,沒有統壹的說法,有人說“最早是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又有人說“腸粉起源於廣東,早在清代末期,廣州街頭上就已經聽到賣腸粉的叫賣聲”。
粵東,贛南等客家地區的特色風味小吃捆粄,是用大米做成米漿,然後用鐵炊具通過蒸汽蒸成壹張類似河粉壹樣的米膜,做法跟炊腸粉壹樣。
據說是客家人祖先自北南遷後,因當地不種小麥,無面粉可制春卷,而用大米磨粉制皮代替春卷的壹大創造,北風南味,別具特色。這種把米磨成米漿的工藝是現代腸粉的前身。
擴展資料:
廣州腸粉是廣州茶樓、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備之品,同時也是很多市民早餐的必選之品。布拉腸粉是將米漿置於布上蒸成,又叫布拉蒸腸粉。
以往經常由流動小販在街角出售齋腸,大部份已轉為鋪位經營,壹般會將腸粉切斷,吃時再加入芝麻、甜醬及辣醬調味。註意,豬腸粉與腸粉並非同壹類食物,但某些食客會將之混淆。
豬腸粉雖然同是米漿制作,但是卻與腸粉不同,味淡的豬腸粉並無餡料,是由米漿卷成卷狀然後切粒,每粒的橫切面有如樹木的年輪般成不規則的圈狀,配以不同風味的醬油而成。
廣州人就會知道,腸粉壹般在美食城和老城區,尤其是老廣州地區,那裏才是美味腸粉的來源,又稱作老廣記憶中的美食之壹。
百度百科-腸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