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是我國特有的壹種發酵制品,相傳距今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泡菜古稱葅,是指為了利於長時間存放而經過發酵的蔬菜。壹般來說,只要是纖維豐富的蔬菜或水果,都可以被制成泡菜。泡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鈣、磷等無機物,既能為人體提供充足的營養,又能預防動脈硬化等疾病。有時在論壇裏瀏覽帖子也被稱為泡菜。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中有“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的詩句。廬和瓜是蔬菜,“剝”和“菹”是腌漬加工的意思。據漢許鎮《說文解字》解釋“菹菜者,酸菜也”。《商書.說明》記載有“欲作和羹,爾惟鹽梅”,這說明至遲在3100多年前的商代武丁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就能用鹽來漬梅烹飪用。由此可見,我國的鹽漬菜應早於《詩經》,應起源於3100年前的商周時期。泡菜歷史悠久,流傳廣泛,幾乎家家會做,人人吃,甚至在筵席上也要上幾碟泡菜。據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壹書中,就有制作泡菜的敘述,可見至少壹千四百多年前,我國就有制作泡菜的歷史。在清朝,川南、川北民間還將泡菜作為嫁奩之壹,足見泡菜在人民生活中所占地位。泡菜的制作工藝,是我國悠久而精湛的烹飪技術遺產之壹。早在1400多年前人們就對風味獨特的四川泡菜有所稱頌,對泡制蔬菜的基本原理有所總結,同時也證明了泡菜的始於中國。
相傳三國時期,赤壁大捷後,劉備率大軍入川,所向披靡。數日涉至新繁郡,眾將士水土不服,飲食不思,身體疲乏,鬥誌銳減,軍師孔明深感憂慮,乃微服尋訪,見眾百姓戶戶皆用新鮮蔬菜加天然香料、鬥酒、鹽、投入盛有清水的土陶中泡之,天然而成脆嫩芳香之開胃美食,尤以酒肆、菜館中的泡菜色香味最佳,遂回軍中,官兵品嘗,食欲倍增,士氣高昂再眩收馬超、克西涼、七擒孟獲,定都成都。孔明嘆曰:“天府之國,地靈人傑,民以食為天,新繁泡菜,天下壹絕也”。故“新繁泡菜”代代相傳、流芳千古、名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