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國聯軍進軍北京時,慈禧太後逃到山西避難,仍然牢記用燴面補身驅寒,多次差總管李蓮英詔貢山羊做燴面食用,及時解除了寒疾病險。直到清末滿漢全席宗師禦廚龐恩福因不甘宮庭禦膳房苛律束縛,逃出皇宮隱居黃河河南段後,正宗的原陽燴面才傳藝民間。
2、抗戰時期,日軍飛機經常空襲鄭州,當時有壹位名廚,叫做趙榮光,特別喜歡吃面食。空襲來了,趙師傅就去躲飛機,回來後,就把剩下的面條加點羊肉湯燴燴再吃。久而久之,趙師傅發現重新燴過得面也很好吃,就潛心研究,在裏面放些鹽和堿,使之更筋。這樣做出的面別有壹番風味,後來就成了風靡壹時的風味美食。
擴展資料:
燴面按配料不同可分為:羊肉燴面,牛肉燴面,三鮮燴面,五鮮燴面等等。燴面的精華全在於湯,下面時,鍋內放原汁肉湯,將面拉成薄條入鍋,上桌時外帶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
河南燴面所用的面為扯面,類似於拉面,但稍有不同。壹般用精白面粉,兌入適量鹽堿和成軟面,經反復揉搓,使其筋韌。燴面的精華全在於湯,羊肉湯要選用上好鮮羊肉,經反復浸泡後下鍋,撇出血沫,放入全大料,將肉煮爛。
燴面以優質高筋面粉為原料,輔以高湯及多種配菜,壹種類似寬面條的面食。湯用上等嫩羊肉、羊骨(劈開,露出中間的骨髓)壹起煮五個小時以上,先用大火猛滾再用小火煲,其中下七八味中藥,骨頭油都熬出來了,煲出來的湯白白亮亮,猶如牛乳壹樣,所以又有人叫白湯。
輔料以海帶絲、千張絲、粉條、香菜、鵪鶉蛋等,上桌時再外帶香菜、辣椒油、糖蒜、辣椒碎等小碟湯,分為湯面和撈面兩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