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城的歷史演變
紡織城古稱郭家灘,是清代沙古堆社的駐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這裏有許多溝壑和雜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國家批準在這裏建立棉紡基地,先後建設了國家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棉紡廠和西北第壹印染廠,逐步形成了以紡織業為重點的工業基地。1955年1月劃歸Xi市灞橋區管轄。5月1955鄉村規劃調整變更為第九鄉(在郭家灘)。1956年鄉村規劃調整,成立郭家灘(街道)辦事處。1958年公司化並入紅旗公社。1960年4月成為紡織城公社支部。1961 4月調整公社規模,成立紡織城人民公社。1965 10月,由新城區管轄。1978更名為紡織城街道辦事處。1980返回灞橋區。紡織城街道辦事處轄25488戶86929人(其中男性43758人,女性4365438人+0 765438人+0),少數民族65438人。轄區內有方正街、方希街等18條街道和道路。8路、11路、105路、230路、241路、242路、508路、511路、715路、907路和壹條鐵路。市區有紡織城郵局和紡織城電話支局,通信網絡連通全球。現有中小學21所(其中區屬中學2所、廠辦中學8所、區屬小學1所、廠辦小學10所),教學班489個,教師2470人,學生21 686人。1993年有15中西醫院、廠辦職工醫院和各類診所、衛生院,床位567張,醫務人員785人。各工廠有11電影院和劇院,10工廠俱樂部和400名員工。紡織城工人文化宮成立於1958,內設劇院、圖書、科技、棋牌、美術、歌舞廳、兒童活動室、飛機、電動火車、籃球場、溜冰場等設施。它有20名工作人員,是當地工人和群眾的主要文化和體育場所之壹。在1993中,100人以上的商場和商店有4家,100人以下的商場和商店有10家,旅館和招待所有10家,餐館有5家。現有照相館3家,職工澡堂10家,主要分布在方正街和方南路,共有職工600人。街道企業發展迅速。自1971以來,由家屬、居民和社會青年舉辦的各類加工服務企業遍地開花。1993年有工廠、商店和合作社60多家,總面積13200平方米,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員工500多人。主要有機械修理、冶煉鑄造、化工電子、印染飄帶、加撚等。,產品銷往全國十多個省、市、區。從65438到0980年,灞橋區人民政府進駐紡織城後,進壹步加快了各方面的建設工作,紡織城已成為灞橋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