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頭古稱“擔頭”。宋時,村頭原有2條土坎,稱埂頭。明永樂(1403—1424年)改置都坊後,分屬太平鄉第三、五、六、十都,俗稱東鄉。清初建集市,有鹽行坦和後門坦,故稱坦頭;後建成街,稱坦頭街,鎮以街得名。建國前後,轄區分設坦頭鎮及前和歡口兩鄉。1985年經省民政廳批準為建制鎮。1992年經“撤區並鄉擴鎮”,原歡嶴鄉、蒼寶鄉並入坦頭鎮。坦頭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坦頭鎮迎春路9號,設有南片、北片、西片、蒼寶、歡嶴五個辦事處,下轄61個行政村(185個自然村),總人口4.3萬人。 坦頭鎮風景優美,歷史悠久。“歡山煙雨”被清禮部侍郎、著名史學家和地理學家齊召南列為天臺山“十小景”之壹。坦頭鎮內瓶窯村有北宋古窯址,出土的有青瓷刻花、宋瓶、宋壺等。在東橫山和下宅村之間,還有宋代建造、清代重修的石拱橋。古窯址和石拱橋已列為天臺縣級文化保護單位。鳳凰山前有清代重修的裕民寺(慧明寺),據《天臺山全誌》載:舊有智者大師手書“陀羅尼經”四卷,存放寺內,後失,由圓通和尚重寫,現存放國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