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穩步發展,社會資源豐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報告顯示,壹些不健康的飲食方式隨之而來。
肉食搶占了蔬菜份額。在我國的傳統飲食中,動物性食物偏少。但上述研究顯示,在過去幾十年間,這壹飲食結構已發生明顯改變。1982年到2012年,中國居民平均每人每天蔬菜攝入量從316.1克下降到269.4克;
動物性食物攝入量卻不斷增加,尤其是豬肉,從37.1克增加到64.3克,增長了73%;49.9%的國人畜禽類食物攝入量超過推薦量,水產品攝入量卻從平均每人每天27.5克降到了23.7克。
擴展資料:
30年來,我國居民主食攝入量明顯下降。1982年到2012年,平均每人每天谷類攝入量從509.7克下降到337.3克。很多年輕人因為擔心長胖不敢吃主食。可事實上,不論是碳水化合物,還是蛋白質、脂肪,攝入過多都會長胖。
通過縮減主食來減肥還容易反彈,帶來疲勞、月經不調、抵抗力下降等壹系列副作用。保持適量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不僅能保證膳食平衡,還有助於將蛋白質、脂肪攝入量控制在合理水平。建議每人每天攝入谷薯類250~400克,註意粗細搭配,多吃各種雜糧雜豆。
蛋奶攝入增加。近些年,國人補充優質蛋白的意識提高,雞蛋人均攝入量從每天7.3克增加到24.3克,奶制品從8.1克增加到24.7克,但仍處於較低水平。為了健康,還需加強。雞蛋的營養價值毋庸置疑,但很多人會因為蛋黃中的膽固醇高而將其舍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