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人是最愛美食大國,我想沒有人反對。俗話都說?民以食為天?,吃是國人每日必不可少的基本行為。而吃並不僅局限於壹日三餐。在秦漢時期因為地廣物博,擁有豐富的糧食資源,除了平時的米、面,還有美味的肉制品和精細加工的各類點心。
壹、秦漢時期的南北方飲食結構秦漢在我國歷史上是經濟發展繁榮的時期,糧食和各類物品資源非常的豐富多樣。而中原寬廣遼闊,還有很多少數民族,不同的環境、不同地域產生出了不同的飲食風格和習慣。農業壹直以來都是國家的根本,在秦漢時期就有十分多樣化的農產品,在北方大家以小米也就是我們現在吃的黃米、麥類、豆類為主;而南米以稻米為主,因地域和風濕度的不同,中華南北方的飲區別從古時就確立了下來。
二、飲食所用器具中國不僅對美食有要求,對所盛食物的器具也十分的講究。據考古學者研究,在秦漢時期組合式餐具就已經開始使用了。當時盛裝的器皿各種樣式,主要有尊、鼎、壺、瓶等等。而每種器皿都有特定的使用方式。比如尊就是用來盛酒的,多用於祭祀和宴席儀式上;鼎則是壹件祭祀典禮上的器具,後來也被王公貴族作為普通的器皿使用;壺和瓶用來裝酒;盤分大小,圓形等種類,用來盛置食物。除了盛食物的器皿還有筷子、匙、小刀、瓢等等,在秦漢時期都普遍的使用。
三、美食的烹飪在秦漢時期飲食的烹飪方法十分的豐富多樣,因為農產品資源豐富,所以除了米、面、粉之外,小吃點心、各類餅食也都相繼的出現。人們會將各種面粉經過加工制作成,餌和各式各樣的餅類,同時大家也將豆類和谷類熬制成粥來品嘗。因為豆類的種類多樣,豆腐在秦漢時期被發明產生了。除了各種主食外,也少不了肉食的烹制。不得不說國人是個極其會吃的民族,在古時,人們就會將肉制品經過腌制放於專門的器具上進行烤炙。肉類食品易壞,為了方便長期保存,人們發明了腌制。於是在秦漢時期人們就會用:煎、燒、烤、腌、燉等方法來處理食材。
通過古時的飲食結構,我們對秦漢時期的飲食文化也了解了許多,中國的飲食文化是壹種高層次的悠久文化。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研制、開發、調理等方面的創造和研究給我們積累了精神和物質上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