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是我和另外壹位媽媽壹起準備的。兩個人在廚房手忙腳亂中給壹道西紅柿炒雞蛋放了兩次鹽,導致這道菜格外鹹。我跟大家都解釋了壹下,大家都說沒關系可以將就吃的,但是小朋友們都沒有聽到。小朋友們上桌吃飯的時候,最先發現的是壹個小女孩月月,月月吃了壹口西紅柿炒雞蛋立馬吐在了地上,大聲地說“好難吃啊,這是什麽東西”。我連忙哄著月月讓她不要吃這個了,可是月月還是壹直在抱怨,月月的媽媽也尷尬地跟我說了壹句:“小孩子比較挑嘴”。這個時候我就發現坐我旁邊的浩浩吃了壹口西紅柿皺了壹下眉頭,小聲的對旁邊的媽媽說:“這菜太難吃了”,浩浩的媽媽也小聲的說:“噓……媽媽知道,但是阿姨也不是故意的,妳不喜歡可以少吃點,或者吃別的菜”然後浩浩就點了點頭。讓我驚訝的是後面浩浩還夾了幾個西紅柿,我讓他別吃了,浩浩卻對我說:“我少吃點,壹點都不吃太浪費了”。
同樣壹件事,兩個小孩的不同表現,兩個媽媽兩句不同的話,不僅體現出了不壹樣的教育,也體現出了孩子不同的情商以及教養。
在餐桌上,同樣的飯菜別人都在吃,妳卻大聲抱怨不好吃,雖說是童言無忌,但是父母應該盡早對孩子進行教育,很多父母都會在孩子說出不合適的話時,以“孩子不懂事”為由來緩解尷尬。但尷尬的確避免了,但孩子的教育卻缺失了。事實上,家長應該盡早對孩子進行餐桌禮儀教育,因為無論是在哪吃飯、跟誰吃飯,都能從細節處體現孩子的教養。
在遇到孩子不合胃口的飯菜時,教育孩子可以少吃,但不能不吃,這是對廚師的尊重也是對食物的尊重,還可以讓孩子養成不挑食的習慣,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魯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