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黟縣西遞妳去過嗎
西遞距黟縣縣城8公裏,始建於北宋帝佑年間,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相傳始祖為唐昭宗李冶之子。因朱文叛唐,避禍改姓胡。?
1047年,其後裔胡士良舉家從婺源考水遷至黟縣,在此工作生活、定居繁衍。1465年後,西遞胡氏先祖加入徽商行列,開始大量修建房屋、祠堂、牌坊。全村呈船形,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西遞村現存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近200棟。徽派建築錯落有致,磚木石雕點綴其間。
目前,已開發淩雲閣、刺史牌樓、瑞玉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綠甫堂、青雲軒、英甫堂、應天齊藝術館等20余處景點。?
位於西遞村口,有壹座“胡文廣牌坊”,俗稱“西遞牌坊”,始建於明萬歷六年(1578年)。這座四柱五層的三座青石牌坊巍峨聳立,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顯赫地位的象征。當時,西帝胡文廣是嘉靖乙卯支進士。先任江西萬載縣知縣,後任膠州刺史。遷居靖王府久史,授四大夫。由於他的顯著成就,皇帝允許建造這個石工坊。歷史上,西遞村頭曾建有13座牌坊,大多是供奉孝子或貞節的。僅存的胡文廣牌坊最為雄偉精致,堪稱明代徽州石坊的代表作。
位於胡文廣牌坊西側的“走馬樓”,又名“淩雲亭”,始建於清道光年間。相傳,西遞首富胡冠三是歙縣的親家,由朝相曹真永到來而建。今天的走馬樓是按照當年的布局重建的,與相鄰的七者寺遺跡壹起成為壹處景點。走馬樓分上下兩層,粉墻墨瓦,飛檐翹角。樓下有壹座單孔石拱橋,叫五更古橋。西溪繞走馬樓流淌過橋,在這裏可以欣賞到“西遞八景”之壹的“吳橋夜月”美景。
西遞大夫第始建於清康熙二十年(1691年),是街亭式建築,俗稱“繡小姐樓”。飛檐翹角的刺繡建築別具壹格,精致典雅。樓額上掛著六個大字:“桃花源裏人家”。有趣的是,街坊們大多把這棟樓當成古裝劇裏小姐選丈夫“熱喉繡球”的地方,如今這裏成了西遞村舉辦這項民俗活動的地方。“大夫第”額下還有“退壹步”銘文,語義雙關,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