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吃元宵,宋朝時就開始盛行。中國大多數地方都吃元宵,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南方湯圓有些像餃子的制法,先搟好了糯米皮兒,放上餡兒然後包起來搓圓,餡料甜鹹兩相宜。北方的元宵基本都是青紅絲、豆沙、黑芝麻、花生等甜味的,制作方法也體現了壹個“搖”字。
以前青島的壹些國營飯店,會在正月十五前後大量制作元宵售賣,通常把餡兒往水裏壹蘸,然後放在盛有糯米粉的大篩子裏搖,等餡兒沾滿糯米粉,再蘸水再搖,重復幾次就形成了壹個精致的元宵。很多青島普通人家會自制元宵,通常是青紅絲餡的。這種餡料類似於中秋節的五仁兒餡,在老年人中喜聞樂見。不過近年來,更多人喜歡上了黃澄澄的黃米元宵,幾乎與傳統的白色糯米元宵平分秋色。現在,超市和蛋糕店常年都有各種元宵出售,所以“吃”在元宵節裏的意義愈發式微。
十年前,青島的蘿蔔會·元宵山會與海雲庵糖球會,在元宵節前後首度“合體”,成為青島節會和中國民俗節慶的壹個爆款。字面意義以吃蘿蔔、元宵和糖球(糖葫蘆)為主題,而參會的人們更在於在這個節日的“逛”,形式與早年的逛廟會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代入了諸多與時俱進的時代元素,但久違的鄉情民風於時代的歡顏中,透出“從前慢”的溫情與好感。
如今,青島的賞花燈成為元宵節的主打娛樂,舉家出遊則十分應和“踏燈節”這個元宵節的另壹個名稱,無外乎民國竹枝詞裏就有“銀燭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燈人。”之說。還有壹些青島鄉村,則還保留著帶妝巡遊或者唱柳腔、茂腔、呂劇的民俗。其歡動滿格,不亞於早年的巡遊,甚至加入了當下迪斯尼樂園巡遊的“國際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