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的美食有鴨肉、雞頭米、薯類等等。
1、鴨肉
“處暑送鴨,無病各家”。處暑吃鴨,是民間約定俗成的老傳統。因這個時候前接暑熱,後接秋涼,飲食上的過渡既要做到清暑,也要適當地進行防寒。
2、雞頭米
處暑,正是雞頭米大量上市的好時候。“處暑吃這寶,半年無病擾!”暑去秋來,秋天人容易郁燥。老壹輩人喜歡拿雞頭米煨煮糖水來應對秋燥雞頭米,又稱芡實,大江南北的地沼、湖泊都有種植,但以蘇州地產的南芡尤為出名。
3、薯類
處暑,是“儲薯”“吃薯”的諧音。在湖南,就有處暑吃薯的習俗。“處暑長薯”,處暑前吃紅薯莖尖,過了處暑,紅薯的生長重心開始轉到地下。
處暑氣象變化:
處暑,意即“出暑”,高溫將逐漸退場。處暑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副熱帶高壓南退,隨著太陽高度的繼續降低,所帶來的熱力也隨之減弱。處暑意味著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這期間天氣雖仍熱,但已是呈下降趨勢。暑熱消退是壹個緩慢的過程,並不是暑氣下降馬上就涼爽了,真正開始有涼意壹般要到白露之後。
處暑過後,氣溫逐漸下降,日夜溫差逐漸增大,但白天氣溫仍較高。產生這壹現象的原因,壹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二是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小露鋒芒。
處暑節氣後副熱帶高壓雖說大步南撤,但絕不肯輕易讓出主導權、輕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區,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就是短期回熱天氣“秋老虎”。每年秋老虎的時間長短不壹,總體來說持續半個月到二個月不等。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中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擡,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晴朗少雲,日照強烈,氣溫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