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是冬天,在北方羊蠍子是此季的最佳美食之壹。
壹提到羊蠍子有人會問,到底什麽是羊蠍子啊?其實就是羊的脊椎骨,因為有個羊尾巴骨,像蠍子的尾巴那樣翹著,故名羊蠍子。有時在街上看到有的餐館寫著“羊羯子”,其實那個是錯誤的。那個“羯”不是“蠍”。羯(音
傑),是指東晉十六國時北方匈奴族的壹個部落,並不因為這個字就有“羊”字旁就誤做羊蠍子。
說了壹段題外話,現在言歸正傳。羊蠍子好吃的做法有兩個,壹個是白湯清燉,做法超級簡單,羊蠍子剁小塊,清洗幹凈後,入水中煮開撇去浮沫,然後投入蔥段姜塊白芷等幾味常用的調料,小火慢燉。最後湯濃味鮮,肉壹碰就掉。喝的時候可以撒壹點兒白胡椒粉、香菜末提味,還能去除體內的寒氣。
我家喜歡吃紅燒的,俗話就是”垮燉“,放上蔥姜蒜花椒醬油等常見的調料慢慢咕嘟著,直到肉爛入味,用手稍使勁壹抖,肉就能掉下來。恰好前幾天我燉了壹鍋,直接端上來大家壹起解解饞,我只買了半根肉肉的羊蠍子有4斤多,壹家四口美美地吃了壹大頓。
做法
1. 羊蠍子鋸成小塊,清洗幹凈,焯水去掉雜質,基本的調料如蔥姜蒜、幹辣椒、花椒、桂皮、香葉備好,量可以多壹些,如果放幾塊白芷更能與羊肉相配;
1.
將焯水後的羊蠍子入燉鍋中,將上述調料全部入鍋中,倒適量的醬油、鹽、料酒、熱水,煮開後,轉小火,蓋蓋子咕嘟著,出鍋前撒香菜增色提香。如果多放湯汁,可直接做成羊蠍子火鍋,吃肉涮菜涮豆腐,非常美味。
羊蠍子選那種肉多的,羊肉本身就很嫩,脊椎骨兩側的肉是更嫩的,經過燜燉之後壹抖就下來,吃時完全不用擔心塞牙。北方廚師有“豬不椒,羊不料”壹說,意思是做羊肉菜時不宜多放大料,以免影響其味道。花椒可以適量多放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