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錠橋是壹座單孔小石橋,位於什剎海後海和前海之間,因其形狀像倒置的銀元寶而得名。觀西山、賞荷花、吃烤肉被稱為銀錠橋三絕。
烤肉季就是銀錠橋北面臨水的壹家老字號,它與北京城南宣內大街的烤肉宛***享"南宛北季"之譽。
烤肉季最早是在什剎海荷花市場擺攤起步的。
當時的荷花市場從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到七月十五都熱鬧非凡,此時正值什剎海荷花盛開,楊柳成行,人們紛紛前來休閑、消遣,商販自然也聞風而動,在什剎海各顯神通。
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9年),烤肉季的創始人,通州牛堡屯人季德彩在荷花市場,銀錠橋北設了壹個經營烤羊肉的小攤,同時也賣粉皮、涼粉、鹵面等小吃。季德彩的烤肉風味獨特,吸引了許多回頭客,季家烤肉攤的名聲在荷花市場也漸漸大了起來。
季德彩去世之後,他的兒子接管經營。這時烤肉季開始給大戶人家提供上門服務。壹些大宅府邸有需要烤肉的,季德彩的兒子就帶上羊肉片、調料、木柴和烤肉用的炙子,帶著壹、兩個夥計親自上門去烤。
烤肉季烤肉選用的羊肉,壹是體重20公斤左右的黑頭團尾的西口綿羊。再就是西口山羊或北口熱河等地的長尾羊,而且只選用這兩地羊的羊後腿和上腦部位。
烤肉季每天清晨都到京城各大羊肉鋪精心挑選羊肉,並細致加工,剔除筋骨肋膜,將鮮嫩羊肉用布包好、壓冰,再用特制的切肉片刀,將羊肉切成兩三寸長、壹寸寬的半透明薄片,肥瘦分開,滿足不同食客的口味需要。
喜歡吃瘦肉的鐘情於滿盤紅色的"黃瓜條",愛吃肥肉的鐘情於紅白各兩端的"大三岔",也有肥瘦相間的五花三層的"小三岔",而羊腱子的肉片則要切得厚壹些。
後來烤肉季增加了烤牛肉,為保證肉質鮮嫩,他們只選用糟牛而不選用耕牛,且只用牛上腦、裏脊和排骨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