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燒烤 - 扯面的起源,習俗,文化! 考試急用!

扯面的起源,習俗,文化! 考試急用!

扯面是陜西省和山西省的漢族傳統面食。扯面主要流行於陜西、山西以及甘肅的徽縣、兩當、成縣。已有3000年歷史。以寶雞的西府扯面最為正宗,為中華名吃。主要原料有上白面粉、雞蛋、菠菜、紅蘿蔔、調味品、臊(sào)子等。制作時先將面粉用鹽水和好,用濕布蓋好放置1小時以上,再調到較軟程度後搟成較厚較寬面片,然後手拿兩端,扯成薄而未斷的面片,入沸水鍋煮熟撈出,加調料和辣子粉,用燒熱的油潑後攪拌食之。蘭州牛肉面,也是扯面的壹種,傳說起源於唐代,但因歷史久遠已無法考證。有史料記載的是蘭州牛肉面始於清朝嘉慶年間,系東鄉族馬六七從河南省懷慶府清化人陳維精處學成帶入蘭州的,經後人陳和聲、馬寶仔等人以“壹清(湯)、二白(蘿蔔)、三紅(辣子)、四綠(香菜蒜苗)、五黃(面條黃亮)”統壹了蘭州牛肉面的標準。1999年,蘭州牛肉面被國家確定為中式三大快餐試點推廣品種之壹,被譽為“中華第壹面”。

扯面又叫拽面、楨面條是陜西重要主食之壹,距今3000年歷史,以周代“禮面”基礎上演變而來,是面食中歷史最悠久的、最能代表中華餐飲文化的面品類。至今陜西的油潑面,褲帶面、biang bi ang面、蘸水面都屬於扯面品類。

寶雞的扯面香在面條筋道柔滑,狼吞虎咽咥壹老碗後覺得帶勁、踏實,寶雞的面香在岐山農家自釀的香醋酸爽宜人,寶雞的扯面香在那壹筷頭油潑辣子紅的鮮艷,香的地道,辣的過癮。就著大蒜“滅菌殺毒”,喝著面湯“原湯化原食”,許多寶雞人哧溜哧溜的吸進肚子,甚至省略了咀嚼的程序,然後滿嘴上沾壹圈辣子油,這種場景不論是在高檔飯店還是街巷小館再尋常不過,放在農村還要蹲起來咥面,這種粗獷和豪爽是外地人理解不了的。在外地人看來寶雞扯面只是壹碗面,只有寶雞人懂得這飲食藝術品的分量,正所謂,吃了寶雞面,見了皇上不磕頭。

其實,每個寶雞人都是面客,面客是吃貨江湖裏的壹種境界。寶雞扯面,百吃不厭,寶雞的面食文化,三天三夜說不完。願博采眾長的寶雞扯面不斷發揚光大,推陳出新,借助最中國美食城市的契機,將這壹西府特色美味傳播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