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
起包米果的由來,這裏還有個故事。據《上猶縣誌》載:南宋滅亡壹個多月後,元朝軍隊先後率兵攻打上猶城縣,城裏人死不降元軍,元軍惱怒不已,城破後進行了報復性的屠殺,全城死者有壹千三百余人。當時有個幸存的客家媳婦,劫後尋找食物,驚喜地發現有壹盆水浸著的米,用力壹擦,全成了槳。用老辦法煮飯是不可能的。怎樣煮來吃呢?當年縣城的背面山上,古木參天,幹竹子遍地,有的是柴火。她動壹動腦筋,拿壹個本來是用來曬米谷的簸箕,淋上米槳,燒起旺火,蒸熟後,包上壹點腌菜蘿蔔之類的,嘗了壹囗感覺十分好吃,這位客家媳婦還請左鄰右舍的村民來吃,都說味道很好,大家都說她心靈手巧。問她用什麽東西盛米槳蒸的?當時她不直說,而用手比劃著說:“圓(元)篾(滅)!”引起眾民壹陣開心的笑,也附和著說:“元滅!元滅!”
在那個朝代,說錯了話是要砍頭的。因為元朝對漢民統治十分厲害,十家人***用壹把菜刀。何況這小女子還當眾說:“圓(元)篾(滅),不給點顏色她看看還得了?”官府拿這個婦人當堂審問,巧媳婦拿出簸箕解釋“圓篾”之說,官府也無可奈何,只好把她放了。客家媳婦不畏強暴的故事知者不多,但從此江西上猶縣客家美食——包米果卻流傳開了[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