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吃餃是北方的習俗
北方人新年的習俗是吃餃子,而北方不論哪個省,過年基本上都要吃餃子,因此吃餃子,也就容易被人當成中國人過年的象征。因為13億人裏,吃餃子的人數遠遠多於吃扣肉、粽粑、殺雞、吃湯圓的。現在吃餃子的,不僅是北方百姓,軍隊也是要吃餃子的,不論哪個地方的部隊,只要到了新年,全體軍官士兵都會包餃子。
餃子為何被稱為”更歲交子“
只有北方人,才能將餃子捏的有形狀,像是用熨鬥熨過壹般挺括餃子之吉利,很重要的壹方面,是其造型,酷似古代作為“硬通貨”的元寶;吃餃子,近似於儀式,象征性地在“招財進寶”。另壹方面,借餃子的諧音,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之寓意。在清朝乃至民國,水餃又叫“煮餑餑”。“夏令去,秋季過,年節又要奉婆婆,快包煮餑餑。皮兒薄,餡兒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婦費張羅。”這是清代李光庭《鄉言解頤》壹書中收錄的民歌,似乎包餃子寓意著融合婆媳關系。
餃子的寓意對於北方人來說很重要
吃餃子本身並不是美食,包餃子、全家人坐在壹起,象征意義更大。在北方農村,餃子是婦女們包,到時候妯娌們坐壹起***同包,這是壹年到頭團聚的時光,如果沒有包餃子這樣的活兒,她們就坐不到壹起,因此這個習俗是非常重要的,凝聚了壹家人。在城裏,男人也得包,全家人老老小小坐在壹起包餃子,這種天倫幸福是壹年難得的,因此也就特別被人看重。餃和腳同音,臨行吃餃子,妳走路腳有勁,親人要出遠門,北方人也會包餃子送行,這是親人的壹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