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
懸艾葉、菖蒲、蒜頭: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壹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紮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壹樣都有殺菌作用。
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註意。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於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寫符念咒:
除了用艾、菖蒲和蒜這“端午三友”驅鬼外,還有壹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掛驅鬼符還有壹些嚴格的儀式。如有的要求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
較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類。上海人過去在端午節懸掛鐘馗像於門口,正是這種辟邪風俗的繼續與演變。另外,類似於此的祛鬼禳魔的習俗,還有在兒童額上點雄黃酒。節日壹早,婦女們便將兒童耳上夾艾蒿,頭上戴菖蒲,然後用雄黃酒在額上寫壹個“王”字。據說,這樣可使百鬼畏懼,保命長生。
飲雄黃酒:
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間便認為蛇蠍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端午節習俗——拴五色絲線。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壹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系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