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燒烤 - 明代散文 提倡擬古的 後七子 都是誰?有哪些代表作和理論?

明代散文 提倡擬古的 後七子 都是誰?有哪些代表作和理論?

先說後七子,包括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時代大概在明嘉靖、隆慶年間(1522-1566)。

後七子中,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這個稱呼首見於《明史·李攀龍傳》。因在前七子(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之後,故稱後七子;又稱為“嘉靖七子”之名。後七子繼承前七子的文學主張,同樣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以漢魏、盛唐為楷模。他們復古擬古,主格調,講法度,互相標榜,廣立門戶,聲勢更浩大,從而把明代文學的復古傾向推向高潮。後七子在文壇上活躍的時間比前七子長。

開始,他們結詩社,首推謝榛為長,後以李攀龍為領袖,李死後,王世貞主盟文壇達20幾年。李攀龍復古觀點最執固,但創作上富於才力,時有雄邁之作。謝榛的文學主張較開明,重視詩作中的“超悟”、“興趣”,擅長詩歌,最富於個性。王世貞晚年放棄復古,肯定直寫性靈,不求藻飾,詩富於才情,能達平淡之境。梁有譽摹擬之病較少,詩有南國情調,謝榛外,最富獨立性。宗臣長於散文,《報劉壹丈書》名動壹時。徐中行爽健蒼勁,吳國倫懇切樸實。後七子的創作總體上不脫對前人的模擬,但也取得了壹定的成就,有些人後來表現出某種重視獨創和性靈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