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外地工作、就學,總會不時想念媽媽的炒米粉,那Q彈細滑的米粉,被湯汁浸潤入味,收汁後幹爽不粘鍋,米粉口感松脆,配料以高麗菜、韭菜、肉絲、蛋絲,熱騰騰的米粉上桌後,滴上幾滴黑醋提味,飽嘗幾碗後,鄉愁的悸動便稍微被安撫下來。
米食的升華
號稱米粉,當然就是米制品。據傳是五胡亂華時北方人南遷,因懷念北方面食而以稻米制成面條,而後改進發展成米粉。原本是由中國大陸福建地區傳入。
由於臺灣新竹地區經年強風,獨特的氣候環境非常適合制造米粉,因而逐漸發展成地方性的特產。今日比較廣為人知的是所謂炊粉的細米粉,先壓制成細絲之後以蒸籠蒸熟,再經過風幹以便利保存。
新竹地區在稻作秋收季節後盛吹東北季風,10月到12月間降雨量少、風勢強適合曬米粉,所以是是出產的米粉品質最好的季節。
自己炒的料實在
記憶中,媽媽炒米粉是家中壹件重要的大事,因為壹家七口的份量,制作費事炒工也需壹流,所以媽媽不輕意出手。壹旦她心血來潮說星期天吃炒米粉,我好幾天前就開始翹首以盼。
星期天壹早總催著媽媽別忘了買韭菜,然後開心地幫她挑韭菜、泡蝦米,看著媽媽把雞蛋攤成薄片,然後切絲,把肉絲、高麗菜切好後,先用蝦米爆香,然後炒熟肉絲,,再陸續放入高麗菜及韭菜,料炒好後放入米粉翻炒。
翻炒的功夫需要臂力,壹大鍋七人粉的米粉,必須炒得火侯恰到,不糊不幹,汁入味粉滑潤。觀賞媽媽的炒米粉,像是目睹壹場烹調盛宴,食材的準備打理,湯汁的控制,火侯的拿捏,我參與樂在其中。
飲食文化傳遞著民族文化的發展,任歲月推移永遠沒辦法被切割,壹道深入臺灣民間的小吃,根源於大陸福建。米食的藝術植基於面食的傳統,南方的飲食創意來源卻是思念北方。
分不清是懷念炒米粉的過程,還是炒米粉的味道,每當我想吃炒米粉的時候,就知道我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