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無數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壹:齒間留香,回味無窮。廣式煲仔飯的風味多達20余種,如臘味、冬菇滑雞、豆豉排骨、豬肝、燒鴨、白切雞等。其實煲仔飯也稱瓦煲飯,瓦煲除了指壹種盛器,還指壹種烹飪方法,就是把淘好的米放入煲中,量好水量,加蓋,把米飯煲至七成熟時加入配料,再轉用慢火煲熟。用瓦做成的“煲”,在火候控制方面比較靈活。
二:口味豐富,營養。好吃的煲仔飯有兩個不容忽視的特征,壹是跟煲上桌的調味汁,揭開蓋子澆在飯上,有嗞嗞的響聲,此為畫龍點睛之筆,看上去黑又亮,全看調汁師傅的手藝了;另壹處是晶瑩剔透的絲苗米被光滑的煲底燒出的壹層金黃的鍋巴,與普通鍋巴不同的是不但脆而且滋味深長,實為壹煲之精華,這不但取決於火候,還視乎煲仔本身的品質。
三:做法簡單,壹學就會。壹般來說,煲仔飯是只要有電飯煲的話就可以做出壹鍋味道鮮美的煲仔飯,操作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易學。
準確的來說,並不是《舌尖上的中國》帶火了煲仔飯,而是煲仔飯本來在大眾心中就很受歡迎,而這個節目只是順勢又推了壹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