貊的讀音是[mò]。意思如下:
1、古代漢族對東北方少數民族的壹種稱呼。
東北民族——貊,先秦時期北方民族。貊字古多作“貉”,往往與“胡”連稱“胡貊”,泛指貊和北方民族。《山海經》有貊國,近燕。《周禮》有“九貉”。可見其族類之多。西周時,貊為北國之壹,華夏蠻貊。——《書·武成》
2、通“寞”。寂寞。
維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詩·大雅·皇矣》
3、古書上說的壹種野獸。
4、熊貓的別稱。
5、貊,是漢語漢字,讀音:mò,古代漢族稱對東北方少數民族的壹種稱,古書上說的壹種野獸。貊也通“寞”,意為寂寞。貊,也是姓氏,貊姓為臺灣罕見姓氏之壹。大陸也有此姓氏,分布在河南鄲城,新疆等地區。
濊貊介紹:
濊貊壹作穢貉、穢貊、濊貊,單稱濊(壹作穢)或貊(壹作貉、貊),也與其他族連稱貉狄、胡貉、蠻貉、夷貉。有說濊與貊是兩個不同的族稱,因族類相近,語言相通,居地又毗連,在周初至春秋時融為壹族。壹說“貉(貊)”為北方民族的泛稱。
“濊”是東北“貊”的專稱。或說“濊貉”是春秋時“九貉”中的壹個部落,戰國秦開拓地以後始成為東北夷的通稱。似與商族有壹定淵源關系。
族稱含義,有人認為“濊”古音讀“Sei”或“Sae”,“貊”讀“Bak”或“Baek”,在其後裔高句麗語中,前者意為“東方”,後者乃“光明”的意思,族稱可能是春秋之際因受戎狄逼迫東遷,把東方看作是光明的出路而得名(壹說由地稱的“濊”與族稱的“貊”結合而來)。為傳說中“九夷”的壹支(有說來源於“北發”,或說即“山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