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讓肥肉失去壹部分油脂。
這個方法做到了極致,就是油渣。
我愛死油渣了,純肥或是九成肥的豬肉,壹點點逼出其中的油脂,在油鍋中變硬變焦,成為金黃香酥的油渣。直接蘸糖或蘸鹽來吃,或是做成炒飯,拌面。在我看來,是下裏巴人類美食的極致。
做回鍋肉,豬肉煮熟切片,再放入鍋裏炒,要炒出燈盞窩,就是肉片蜷縮成壹個圈。這就是把壹部分豬油炒了出去,豬肉自然收縮成卷。妳再來吃,好像也就不那麽膩了。
紅燒肉也是油膩的代名詞。所以做紅燒肉,也要把豬肉塊炒壹炒,炒到表面微焦,油脂溢出,倒去這過多的豬油,再來紅燒,咦,真不壹樣了。
2. 切成薄片
這是個神奇的事情,當肥肉切地足夠薄,油膩感就無處遁形。
川菜廚師擅長調味,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刀工不行。看大刀白肉就知道了,這種大片的蒜泥白肉,要用豬臀部的二刀肉做原料。整塊的煮熟。師傅左手用筷子叉起肉塊,右手拎來壹把大刀,緊緊握住,健壯的肱二頭肌不自覺地隆起,足足是壹副魯智深的派頭。
但下刀卻是極細的活路,大刀緩慢而平穩的推進,肉的韌性和阻力,被師傅巧妙的化解,幾秒鐘之後,魯智深拎起巴掌大,卻只有1毫米厚的柔弱的肉片,有壹種曼妙的違和感。
再用重口味的蒜泥、辣椒油等調料配成料汁,拌勻入味了塞進嘴裏,哪裏還有油膩感,只剩下兩個字——真香。
東北的酸菜白肉也是相似的道理,切薄的肉片,配上微酸解膩的酸菜,簡單的加水煮熟。那白湛湛的肉片,就只剩下可愛和清純。
3. 小火慢燉(蒸)
宴席裏常出現兩道菜,紅燒肘子和梅菜扣肉(鹹燒白)。它們闊氣地擺放在餐桌上,泛著傲嬌的油光,僅靠視覺就能逼高食客的血壓。
但入口之後,瘦肉酥軟,肥肉融化,簡單地咀嚼後,滑進自己貪婪的喉嚨深處,不覺多麽油膩,只余下滿口的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