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石頭烹飪食物被稱為“石頭烹飪”,這是中國古代壹種獨創的烹飪方法,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它是壹種使用石板和石頭(鵝卵石)作為炊具並間接利用火的熱能來烹飪食物的烹飪方法。
壹種是外加熱,即把石頭堆起來燒熱,然後把食物埋起來裹緊,通過內部熱輻射使原料成熟;壹種是內熱法,即把石頭燒紅後填入食物(如牛羊內臟)中,通過加熱使其成熟。
還有壹種燒石頭的烹飪方法,即挖天然的石坑或地坑,也可以用樹桶等容器將原料裝滿水,然後放入燒紅的石頭燒水烹飪食物。
擴展數據:
在古代,當傣族舉行獵牛儀式時,他們首先在地上挖壹個坑,將剝好的牛皮放入坑中,裝滿水並將肉放好,然後將燒紅的石頭扔進水中。壹個接壹個,直到肉熟了,每個人都會圍坐在壹起吃。這是壹種通過燃燒石頭來燒開水的“石頭烹飪法”。
古時候還有壹種石鍋菜,不用水煮,但《禮記》中記載:“禮始,萬食始,其焦粟擊豚。”漢人鄭玄註意到:“古人沒有水壺,所以他們把米和肉放出來,加入燃燒的石頭中食用。今天,北方雉雞仍然存在。”這種直接在石頭上燒炕的方法是中國最古老的“石上燒谷”法。
此外,唐代湖北應城還有“沙饃”。其制備方法獨特。它使用面粉,油,鹽,糖或豬油制作蛋糕坯,然後將蛋糕放在用油加熱的鵝卵石上翻炒,直到它們變熱並冒煙。其特點是色澤淡黃,形狀凹凸有致,酥脆柔軟,易於消化,攜帶方便,儲存持久。
還有元代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名菜“柳蒸羊”,清代陜西的“天然餅”。“天然蛋糕”的名字來源於“用天然石頭做襯裏的蛋糕”。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師鵬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鵝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