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潯埔村早在唐宋時已開始開發,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明代這裏曾設鷓鴣巡檢司(如今日的派出所壹樣的機構),又置銃臺,以禦由海入江之倭寇,而保郡城之安全。潯埔村地處泉州灣晉江下遊出海口,泉州兩江(晉江、洛陽江)的突出部,依山臨海,前有濤濤晉江,後依新興濱城,是壹個以漁業經濟為主,工農商並舉的沿海漁村。全村90%以上的人口從事漁業有關的活動,包括海洋捕撈、養殖、水產加工,海產買賣生意等。婦女主要承擔灘塗養蚵和市場經營,男性則大多從事海洋漁業。這是壹個有1635戶,總人口有6166人的自然村。潯埔村於2003年改為社區。現潯埔社區設七個居民小組,(片區)組長由黃玉華、張琴、黃秋明、黃應、謝裏、黃章招、黃竹卿等擔任。黨支部黨員有79人。社區兩委班子成員***11人。現社區內擁有社區辦公大樓壹幢,有小學、幼兒園、衛生所等三處文教衛生設施。社區現有海洋機動漁船450艘;灘塗養殖面積達7000多畝;有對臺貿易碼頭壹座。社區還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壹處(潯埔順濟宮)。
潯埔村雜姓聚居。潯埔村是漢族聚居地,但亦有人懷疑不屬漢族,而是其他少數民族(此問題待考證)。村裏主要姓氏有黃、郭、蔡、莊、謝、鄭、許、王、吳、楊、陳、翁、施、蘇、洪等15個姓氏,其中黃姓所占人口最多,約70%。潯埔現居住臺灣的臺胞約1000多人,都是解放初期在海上捕撈,被國民黨巡邏艦連船帶人牽往臺灣。他們先是當兵,後做苦工,於是在臺成家立業、傳子傳孫。
民國時期潯埔曾設三保、三十甲。解放初期設若幹個互助組,公社化時候設漁農兩個大隊,分為十四個生產小隊,同時設兩個漁業隊(分內、外海)和壹個海上運輸隊。
解放初期,潯埔第壹任村長為黃泉明,文革至九十年代村長先後為郭瑞國、黃文竈、黃榮和、黃允俊擔任。臨海黨支部書記為黃金該。1958年大躍進期間漁業公社曾與烏嶼、金崎合並,書記由陳德才擔任,社長由楊厚衍擔任。
現潯埔社區主任為黃苞,黨支部書記為黃允俊。
老人協會主任為黃榮輝。副主任為黃順昌、黃玉和、黃文降。
潯埔村現在水陸交通便捷,現在從泉州到後渚的沿海大通道亦經潯埔村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