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人口剛剛超過600萬。在卡紮菲時代,憑借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帶來的豐厚收入,利比亞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非洲名列前茅。根據法律,銀行是國有的,公民可以無息借款;利比亞石油收入的壹部分直接轉入每個利比亞公民的銀行賬戶。日常用電免費,公民享受免費醫療和教育。如果國內教育或醫療條件不能滿足需要,政府將投資出國留學或接受治療,並每月支付2300美元的住宿和交通補貼。同時,國家補貼食品、糖、茶和其他必需品的價格。當利比亞公民購買汽車時,政府將給予他們相當於汽車價格50%的補貼。在就業問題上,如果利比亞大學畢業生暫時找不到工作,政府將向他們支付相當於平均工資水平的補貼,直到他們找到工作。當時,利比亞的服務業和項目工人基本上都雇用外國工人,城市中的大多數家庭都有外國女傭做家務,而利比亞公民並不從事這些行業。
五年後,利比亞人民的好日子壹去不復返了。由於通貨膨脹,購買力縮水,基本生活物資都難以保證,更不用說過去的奢侈品消費了。教育和醫療資源短缺,失學兒童人數日益增加,醫院醫生和藥品短缺,病人得不到及時治療,大學和醫院的外國教授和專家已經撤離。城市供水和供電經常中斷,電話和網絡系統大面積癱瘓。成千上萬的利比亞人逃離戰爭,搬到鄰國,如突尼斯和埃及,成為難民。根據聯合國機構的相關報告,在武裝沖突最激烈的班加西等城市,約有10萬當地人陷入人道主義危機,並繼續提供食品和藥品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