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嶽陽樓(其壹)通過登樓觀感,抒發了詩人感懷家國,慨嘆時勢,無限悲痛和憂愁之感。
《登嶽陽樓》二首都是七言律詩。其中第壹首是詩人寫嶽陽樓的開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鄭重其事。首聯寫嶽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著墨,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在壹個宏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嶽陽樓。
詩的頷聯從靜態舒緩的景物描寫中振起,轉而為強烈的抒情。仿佛是音樂的變奏,這兩句詩似乎是在重復上面的主題,風格卻又迥然不同了。經過前面的蓄勢,詩人終於在頸聯以近於直呼的方式,發出了最高亢最強烈的吶喊:“萬裏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這兩句詩,道出了壹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
詩的最後壹聯,顧影自憐,以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時,詩人已屆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頭”;不說傷今,而言“吊古”,含蓄蘊藉,意味深長;“風霜”明指自然事物,實喻社會現實,語意雙關;而“老木滄波”更是包裹詩人形象的壹件外衣,無限悲恨。
擴展資料:
《登嶽陽樓》的創作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開封,北宋滅亡。當時,陳與義被貶在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做監酒稅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難民行列中,南奔襄漢,顛沛湖湘,流離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嶽陽樓,與朋友悲傷國事,借酒消愁,寫下了數首詩歌以記其事,其中就有這兩首《登嶽陽樓》。
《登嶽陽樓》其壹—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裏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吊古風霜裏,老木滄波無限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