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被貶的三年,在儋州所居的“載酒堂”給海南學子講學,使得這塊“蠻慌之地”開始“書聲瑯瑯,弦聲四起”。
不久,海南人讀書求學蔚然成風,蘇東坡離開海南後,為了紀念這位傳播中原文化的先驅,海南人民在載酒堂的原址修建了東坡書院。
蘇東坡的到來掀起了漢族文化向海南傳播的壹個高潮,蘇東坡帶來的漢族文化對海南文化發展的影響十分巨大,?在海南島,還有兩處紀念蘇東坡的建築,壹是五公祠,另壹處位於儋州大城中和鎮的東坡書院,院裏有當年蘇東坡與黎民講學的載酒堂。
擴展資料:
宋朝海南整體是半開化的蠻荒之地,當地人非常迷信,患病時沒有醫生,靠術士看病。唯壹的治病方式就是殺牛祭神,每年從大陸運進來的牛都用於祭神,富有者多的殺牛數十頭。
蘇東坡是虔誠的佛教徒,設法改變這種不良風俗。他親自到鄉野采藥,並考訂藥的種類,撰寫醫學筆記,為當地人探索出了治療疾病的藥物,如蕁麻、蒼耳等。
蘇東坡到海南時,發現當地人不重視農業生產,都以貿香為業,多荒田,以打獵為生。李景新說,那時當地人還曾拿未長大的小老鼠蘸糖生吃。
為此,蘇東坡向他們進行“勸農”的宣傳教育,說重視種麥種稷,才能滿足生活需要;積極發展農業生產,才會帶來長遠的福利。他還熱情洋溢地寫下了《勸農詩》。
蘇東坡對海南文化的影響巨大,開了海南文化教育的先河。蘇東坡還沒來海南之前,海南沒有出過壹個真正的讀書人。他來海南後培養了海南第壹位舉人姜唐佐、第壹位進士符確。
此後,海南人在科舉考試中屢有斬獲。據統計,經宋、元、明、清幾代,海南***出舉人767人,進士97人。這不能不歸咎於蘇東坡對海南教育的巨大貢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