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
圖騰祭祀耍龍舟,
米粽飄香五彩收。
艾葉臨門瘟疫退,
汨羅江畔壯誌酬。
釋義:此詩從端午競渡寫起,看似簡單,實則意蘊深遠,因為龍舟競渡是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載冤魂。慷慨悲壯,它使得全詩的意境直轉而上、宏闊高遠。於是三四兩句便水到渠成、壹揮而就。雖然“國亡身殞”,灰飛煙滅,但那光照後人的愛國精神和彪炳千古的《離騷》絕唱卻永遠不會消亡。
2、端午思親
端午知時節,千門艾葉香。
群公爭渡日,獨我斷心腸。
昔念人追憶,離思淚染裳。
釀成詩壹首,祭母子情長。
釋義: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
3、端午
端午時節粽飄香,
壹池荷葉傲驕陽。
艾草懸門龍舟渡,
離騷魂牽汨羅江。
釋義:
詩人在端午節遇到風雨,天氣昏暗,使得汨羅江上沒有人祭奠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屈原忠心為國卻屢遭貶謫,懷才不遇,千年後的風雨還耽誤了人們對屈原的祭奠和懷念,整個汨羅江上沒有壹處可以憑吊屈原英魂的地方。全詩在平淡的天氣描寫和議論中抒發情感。
4、端午之
端午之節自誰言,
千古絕唱為屈原。
汨羅江水眾尋親,
楚國聲聲鳴臣冤。
釋義:詩起句寫景,先寫端午節的天氣,晦冥而有風雨,借景抒情,運用風雨之景為下文抒情做鋪墊,第二句興“英靈何在”之嘆,詩人想起了屈原的懷才不遇,運用屈原之典故,進而感傷身世,為屈原以及自己的懷才不遇而感到憤懣,“楚國聲聲鳴臣冤”壹句中的“無處”既對應了上文的風雨晦暝,也抒發了屈原英靈無人憑吊的傷感。
5、念端午
五月端午節,瓜果上桌臺。
粽子心裏甜,人人紀屈原。
艾葉香飄飄,家家樂淘淘。
荷包繡麝奇,紅線系心儀。
釋義:在詩中端午節歡愉的背後暗含著作者的壹絲無奈,但是即使在這種境況中,他在內心深處仍然滿懷著的思念。這首詩塑造了壹位像屈原壹樣為國難奔波卻壯誌不已的士大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