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祖上以前也富過”,鶴壁人骨子裏沒有傲慢,但他們千百年來壹直沈浸在詩和書中,這使他們充滿了厚重和文學精神。據說齊河文化廣場建成時,各種裝飾和題字都是當地書畫愛好者自願完成的,沒有浪費壹分錢。“送子齊國,至於敦秋”“盼齊敖綠竹”等詩句,在鶴壁父老口中總能輕易轉化為通俗易懂、耐人尋味的故事。
鶴壁的厚重和文藝精神也體現在當地的建築上。湯河邊的胡大村有壹座李家大院,是明朝弘治年間工部尚書李貴和清朝乾隆年間嵩縣知府的故居。庭院采用“九門拍照”“四水歸堂”的格局。20米高的哨兵守衛大樓直插雲霄,可以想象當年的繁榮景象。
鶴壁人愛熱鬧,特別喜歡趕廟會和聽豫劇。我去胡大村時,正趕上村民們去看歌劇。在村口搭建的簡易舞臺上,從外地請來的豫劇隊開始喧鬧地表演,村民們拿著小板凳坐在暗處,不時爆發出陣陣歡呼聲。
鶴壁人喜歡面食,主食往往是饅頭、餡餅,然後還有徽面。鶴壁早餐最出名的是它的辣湯。有壹家早餐店叫逍遙鎮麻辣湯,和北京的慶豐包子店差不多。點壹碗麻辣燙配包子、油條、油包子之類的,不到十塊錢就能吃飽。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獨家授權原創文章。請勿轉載、復制或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