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省各地均有喝湯之習,但喝的“程序”各有不同。這相異,不就是文化內蘊上的差異嗎?這裏所指的“程序”,乃以吃米飯作為參照物,即在飯前喝湯,還是在飯後喝湯,抑或邊吃飯邊喝湯。
先說北方人,如東北三省、北京人等,皆喜歡先吃飯後喝湯。他們以為,先用飯菜把肚子塞飽,然後再喝湯,溜溜嘴、清清胃也。特別是有客人來訪***餐,尤為如此。如果讓客人先喝湯,水分把肚子填飽了,這就有點不想讓朋友吃飯吃菜的意味,純屬不禮貌之舉。從這壹點,便可折射出“北國哥兒們”的豪爽與好客之氣。
其次講廣東人,包括香港人在內。眾所周知,粵菜在海內外享有盛名,早在南宋就有人論道:“不問鳥獸蟲蛇,無不食之”。講及湯水,廣東人尤為講究,他們世代相傅,壹般家庭主婦都懂得煮壹鍋湯,為家人佐膳。而湯料亦是五花八門,飛禽走獸皆可入之,若加點藥材同煮,另有壹番滋味,營養連城。
廣東人稱之為“飲湯”,他們絕大多數習慣飯前喝湯,謂清腸開胃也,如同西方人的雞尾酒,飯前壹碗湯食欲大開也,故有“進食先飲湯”之說。從中不難窺見,廣東人是很註重吃的科學性的,食在廣州名不虛傅矣。
再說吳語方言人,即江蘇省、浙江省及上海市等地域,尤以“阿拉上海人”為典型代表。該區域的人亦有喝湯之習,惟用料不太講究,有時用兩個雞蛋、外加榨菜絲即可成壹湯,且煮湯時間極短,有即煮即食之效。他們是邊吃飯菜邊喝湯的,不管是無錫人、蘇州人還是寧波人、杭州人。在外省人看來,似乎這樣的程序並不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