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橋米線是在清朝出現的,距離現在至少有壹百多年的歷史,是雲南地區特色小吃之壹,來歷頗具傳奇。
據傳說,有壹位秀才常常去滇南蒙自縣城外的壹湖心小島上讀書,因此中午需要他的娘子來給他送飯。但是這位秀才非常喜愛吃米線,所以他那勤勞賢惠的妻子就常常給他做他愛吃的米線,並在中午時送去縣城外的小島上。
小島離住的地方比較遠,後來,天氣熱時,把米線送到秀才那裏還是熱乎的,可是到了天氣冷的時候,娘子從家裏出門到小島上,米線已經冷了。
後來,娘子偶然在給秀才送雞湯時候發現,雞湯之所以不容易放置熱是因為上面有壹層厚厚的雞油覆蓋著,它如同蓋子壹樣,可以擋住熱量的散發,因此可以保持雞湯的溫度。通過這個發現,他娘子有所啟發,改變了米線的壹些做法。
她先是把筒子骨、肥雞等做底料熬成清湯,然後在湯上面覆蓋壹層厚厚的雞油,然後把米線在家用水燙好和各種配料切薄,做好這三樣東西後,最後把它們都放置在送餐的食盒中。娘子出門給秀才送米線到了島上時,先把之前做好的清湯和滾油燙熟,然後再放入米線,便可使用。
這樣的做法讓米線鮮香嫩滑,非常好吃,不僅秀才的喜歡,還得到了人們的贊許。人們紛紛效仿,但為這種米線取名字為了紀念這位秀才的賢妻,就把這種米線叫做“過橋米線”。“過橋”指的是這位賢妻每次給秀才送米線都需要經過壹座橋才能到達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