蒓鱸之思,漢語成語,拼音是chún lú zhī sī,意思是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出自《晉書·張翰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菇菜、蒓羹、鱸魚膾。”
為何用“蒓羹鱸膾”比喻思念故鄉之情?
這是用了晉人張翰的典故。張翰是西晉文學家,齊王司馬囧執政時期,張翰為大司馬東曹掾。但他對從政不感興趣,向往山林生活。壹日,“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菇菜、蒓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誌,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翰認為:壹個人壹生最重要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意誌生活,不應該為了自己並不想追求的名譽、官位跑到千裏之外去受限制。因此秋風起,他想起了家鄉的美食,就棄官回家了。不久,司馬冏兵敗,張翰反倒因棄官而沒受到牽連。張翰的詩文都非常好,但對後世影響不大。唯獨他思鄉這件事給後人留下了“蒓羹鱸膾”這壹成語,被廣泛運用,用以比喻思念故鄉之情。“蒓”是蒓菜,莖和葉可做湯羹;“鱸膾”是切細的鱸魚肉;全語指這兩樣食材做成的菜。如南宋辛棄疾《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為蒓羹鱸膾哉(做官感到疲倦了,就辭官回鄉,清閑下來是越早越好,哪裏是因為思鄉太切)。”此中的“蒓羹鱸膾”即指思念家鄉。“蒓羹鱸膾”也作“蒓菜鱸魚”、“蒓羹魚膾”、“蒓鱸之思”。用例依次為北宋歐陽修《初出真州泛大江作》:“蒓菜鱸魚方有味,遠來猶喜及秋風。”《余嘉錫論學雜著·釋傖楚》:“(陸)機(陸)雲入洛,厭北人之厚重少文,嗜羊棗而啖酥酪,不如南方之蒓羹魚膾,輒目之為傖父。”此中的“厚重少文”也是成語,形容人穩重敦厚,質樸平淡,但在此文中則指粗鄙;“羊棗”是果名;“傖父”是蔑稱,南北朝時南人對北人的稱呼。張恨水《八十壹夢·第五十五夢》:“壹個來四川多年的人,對於這些食物都不免有點蒓鱸之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