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燒烤 - 常州特色小吃 小籠包的歷史

常州特色小吃 小籠包的歷史

小籠包是上海、蘇州、常州、無錫、杭州、南京、蕪湖、江西等江南地區著名的小吃,起源自清代道光年間的江蘇省常州府,為當時的萬華茶樓首創。傳說由北宋時期著名的王樓“山洞梅花包子”演變而來,由北宋皇室帶入江南,後逐漸成型。常州小籠包味鮮,無錫小籠包味甜。而誕生於清末同治十年的上海南翔小籠同樣歷史悠久,享譽中外。 小籠饅頭究竟誕生於何時何地,目前已經難以準確考證。比較集中的觀點是誕生於清代中期,在今常州、無錫壹帶。清朝時期無錫縣歸屬常州府統轄,小籠饅頭是這壹地區美食文化的***同體現。

古時有萬華,近代有迎桂,如今的常州人都知道,吃小籠饅頭要到 “迎桂”(迎桂小籠包)。迎桂茶社創建於1911年,由於經營得法,註重質量而使其聞名遐邇,深受市民喜愛。產品具有“皮薄透明、鹵汁豐富、蟹香撲鼻、肥而不膩、汁水濃郁、肉餡鮮嫩”的特點,輔以香醋、嫩姜,風味更佳,堪稱常州壹絕。1985年被評為市優質產品,並編入“江蘇省小吃食譜”,1990年被常州市人民政府列為十大名點之壹。

理解:

加蟹小籠包是常州季節性傳統風味小吃,每年中秋節前後,桂花盛開之際上市供應。加蟹小籠包,原來叫加蟹饅頭。常州人歷來包子、饅頭不分,通通叫饅頭。

小籠包又分隨號、對鑲、加蟹三種,“隨號”就是不加蟹油的;“對鑲”就是壹籠包 子有六只是加蟹的,另外六只是不加蟹油的;“加蟹”就是全部加蟹油的。

壹籠包子又稱壹客,所以老常州人吃小籠包常常是只樣叫的:“二客對鑲”。或者:“十客加蟹,我要帶到上海去呔。”老吃客堂吃壹般只會點“對鑲”,老吃客認為:吃加蟹饅頭只有壹只隨號、壹只加蟹夾花著吃,才能充分體會到蟹的鮮美,如果妳總是吃加蟹的,嘴中味覺就會有些遲鈍,越來越感覺不到蟹的鮮味了。所以會產生“對鑲”這種約定俗成的名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