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茱萸,又名“越椒”、“艾子“,香氣辛烈,最早的記載出現於《神農本草經》,也就是神農時期。《本草綱目》也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
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辟除惡氣而禦初寒。”
茱萸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果實成小粒裂狀,味極辛香,可食用,莖、葉可入,功能暖胃燥濕。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
其次便是芥姜,為芥和姜兩種,千字文有記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意為:水果裏面的珍品是李子和柰子;蔬菜裏面最重要的是芥菜和姜。
芥菜和姜都是味辛性溫,能開竅解毒,驅除人體的陰寒之氣。《神農本草經》說:“芥味辛,除腎邪,利九竅,明耳目”;“姜味辛,通神明,去臭氣”。
芥菜子磨的粉稱為“芥末”,有醒腦開竅,去腥解毒的功用,在周朝的膳食文獻中就有詳細記載。《禮記》中說“春用蔥,秋用芥”。
姜在古代更是不可以壹日或離,無論外感風寒、飲食失調、醉酒嘔逆,乃至於昏厥,都可以灌熱姜湯以解其急。《呂氏春秋》中說“陽樸之姜,招搖之桂”。
二者都是蔬菜中解毒調味的珍品,故稱“菜重芥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