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據地方誌和族譜記載,關人在清朝雍正年間遷居於此創祖,陳姓家族在清朝十四年遷居於此創祖,而最早的陳厝河只是在今陳厝河鄉的壹個小自然村。明末清初,韓江支流新津河上遊帶來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沖積,在官岱外埔(今夏桂浦、周厝)以南形成灘塗。政府命令當地姓姬的官員,努力修築堤防,以防止水,所以當地人把這個地方叫做姬厝外,也就是今天新津街的轄區。直到解放前,仍以法命名,並在地圖上標註。所以,因為姓先到了這裏而以鄉名命名的說法是不成立的。1984年,澄海縣將吉厝外分為東新厝遼村、西陳厝河村兩個自然村的新厝遼大隊和陳厝河大隊,以消除當地吉氏家族的影響。
第二,地方史誌中沒有陳厝河故裏的記載,但歷代的陳厝河、南片鋪、東河、東東、張厝寮、下寮、馬公角等自然村只是澄海縣的彭霞鄉或官帶鄉直接管轄(鄉、鎮、街道同級)
比較正確的說法:清十四年,甌亭陳姓(另壹種說法來自關岱洋邊的陳氏)南遷,定居創想。因陳家先到,故名陳厝河村。最早的陳厝河村位於東河居委會壹帶,不包括南碧埠、東新等居委會。1956新中國澄海縣,為了明確“宗族教派”的概念。1958,大隊由原陳厝河、南片鋪、東河、東東、下寮、馬公角等自然村組成。當時的關氏是當地的姓氏,壹直延續到今天(陳厝基氏也是“關”派之壹),也是潮汕姬姓最大的聚居地。為了防止大姓欺負小姓,澄海縣以當地人口較少的陳厝河自然村命名為大隊名(即陳厝河大隊,1984更名為陳厝河(行政)村),以消除當地姬姓家族的影響。如今,外砂鎮的林厝村和李厝村都采用了小姓的鄉名,以消除當地王興家族的影響。1994年,陳厝合撤村成立六個居委會,但合並已久的陳厝合不習慣重新成立居委會,於是村民自己成立了委員會(主要是組織民俗活動,協調村民糾紛和矛盾,有時不包括南碧埠和東新居委員會)。為了區分村和居委會,村民們把原來的陳厝合放在同壹個行政級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