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油拌飯,香港又叫豬油撈飯,臺灣臺語稱豬油飯,是從前中國南方人常吃的主食。從前人們生活貧困,不常有肉吃,就用豬油熬煮剩下的殘渣拿來直接食用或入菜。與魚翅撈飯相比,豬油拌飯是就有窮困的意思壹碗熱飯,壹勺豬油,壹勺醬油,攪拌均勻即可。
準備壹個幹凈的不銹鋼盆,把花椒和黃豆放在裏面(用油的余溫把香味燜出來),用漏勺過濾把熬好的豬油倒進去。比如幹鍋包菜,放上豬油錦上添花。濃濃的豬肉的香味裹滿了片片包菜葉,吃上壹口嘎嘣脆回味無窮。澆在米飯上就變成了蓋澆飯,能吃三碗米飯,之後就在豬肉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豬油可以做中式點心啊。有蘇式月餅等。目前最流行的是蛋黃酥,裏面加蛋黃和豆沙,外皮就是用豬油和面粉做成的酥皮,太好吃了。豬油在起酥類點心的制作中,可謂居功甚偉,比如:破酥包子,老婆餅,蛋黃酥,以及餅幹的制作,起酥效果,口感都超出同類油脂的起酥效果。我們這叫油渣,油稍涼後裝在磁壇或磁罐裏,留作壹年吃用,油渣加蔥可做餡餅,很喜歡吃,也可和其它的菜包餃子,包子,也是當時人們的美味。
熬制豬油不宜用大火,當油溫超過200℃時,其營養物質將會發生變化,不僅產生異味,而且食入後影響消化,並引起咳嗽、眩暈、呼吸困難、雙目灼熱和氣管炎等癥。豬油拌飯也同樣是存留在童年記憶中的美食:雙職工的爸媽忙著上班,經常早餐就是壹碗豬油拌飯,壹勺豬油,加點醬油,和熱騰騰的白米飯拌壹拌,好吃到沒朋友。雖然現在為了健康,很多養生人士將其拉入了黑名單,但是在我看來它的魅力還是無法抵擋的。它雖然不是我們食單裏的至味“白月光”,卻能勾起我們最原始,最本能的“嘴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