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燒烤 - 家鄉的哨子面說明文

家鄉的哨子面說明文

我的家鄉寶雞位於陜西關中平原,這裏盛產小麥,最出名的自然是面食:搟面皮、皮帶面、大鍋盔、肉加饃、羊肉泡……我最喜歡的是臊子面。

傳說臊子面有三千多年歷史呢,它是文王時期的“國宴”,在今天更是馳名中外,它的特點可濃縮為九個字:“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

“薄、筋、光”指面條,薄——指面條用手搟的很薄; 筋——面條薄而不爛; 光——面條光如遊魚;“煎、稀、汪”指配湯,煎——湯料溫度很高;稀——每碗面湯多面少,面條只夠吃壹口,壹般人要吃十多碗,小夥可以吃到三、四十碗; 汪——湯料的油很多,封住了湯的熱氣,即使數九寒天也不容易放涼。同時底菜和漂菜也很講究,在菜色上分紅(紅蘿蔔)、黃(黃花)、白(豆腐)、金(雞蛋片)、黑(木耳)、青(韭菜);“酸、辣、香”指調味之美。酸——用老陳醋使湯料突出酸;辣-用煎油潑辣子面,使其湯料辣裏透鮮; 香——臊子有壹種獨特的香味。

做臊子面烹調臊子最為考究。關於臊子還有個傳說故事,在西周時期,有壹條惡龍興風作孽,傷害百姓。壹天,周武王正帶兵巡查,碰巧遇見了這條惡龍大肆傷害百姓,武王命令士兵列隊,舉箭齊發,擊斃惡龍。為了慶賀勝利,令軍中夥夫擡來壹口大鍋,將切成小塊的龍肉炒做,由於肉少兵多,只能給每人在碗裏放少許臊子,結果使面條倍增美味。

下面我們來做臊子。豬肉切丁,鍋中倒少許菜籽油,姜末熗鍋,有香味了,開始炒肉,壹定要用中小火炒到鍋中的油變清時,加入五香粉、幹辣椒段、鹽。再炒壹會,肉吸收了五香粉後,加入岐山香醋,醋要多!經過均勻的翻炒後,肉熟了,這時加入幹辣椒面(要多),臊子就做好了。再做好熱湯,下好面,熱湯澆面,再舀兩勺美味的臊子,就做成了!

先別說了,趕快嘗壹口吧!輕輕挑起壹筷子面,對著輕吹口氣,大口吞食,呼呼有聲。從嘴到肚子都像著起了熊熊烈火,又辣又酸又香。吃完了,再喝上壹大口酸辣的熱湯,抹抹額頭的細汗,真是享受啊。

哦!愛家鄉的臊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