颙的讀音是yóng。
該字有多種含義,如大頭、大貌、恭敬等。在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颙的不同用法。在《說文解字》中,颙被解釋為大頭也。這意味著颙可以用來形容壹個人的頭部比較大。例如,《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這裏的長人就可以理解為大頭人,即颙。
除了形容頭部大小,颙還可以用來形容壹個人的容貌。在《詩經·小雅·甫田》中,有有美壹人,碩大且颙的描寫。這裏的颙就是形容壹個人容貌美麗,而且給人壹種大方的感覺。
此外,颙還可以表示恭敬的意思。《禮記·玉藻》中有執龜玉,舉前趾,脛欲細,若承大祭。這裏的承大祭就是表示恭敬的意思,而颙則是形容這種恭敬的態度。
颙是壹個多義詞,可以用來形容人的頭部大小、容貌美麗以及表示恭敬的意思。在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颙的不同用法,這也展現了漢字的多義性和靈活性。
颙字組詞及解釋:
1、颙颙卬卬:形容人莊重嚴肅的樣子。這個成語通常用於描述人們在正式場合或者面對嚴肅事物時的表現。例如,在重要的儀式或者會議上,人們通常會表現得颙颙卬卬,以表示對場合的尊重和對他人的尊敬。
2、颙颙俟俟:形容人恭敬等待的樣子。這個成語通常用於描述人們在等待重要人物或者事情時的表現。例如,在古代,官員們在朝見皇帝之前通常會颙颙俟俟地等待,以表示對皇帝的尊敬和忠誠。
3、颙若喑喑:形容人沈默不語的樣子。這個成語通常用於描述人們在面對嚴肅或者敏感話題時的表現。例如,在面對重大決策或者敏感問題時,人們通常會表現得颙若喑喑,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議或者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