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主要以淮河為界,淮河以南即皖南以大米為主,淮河以北即皖北以面食為主,
淮河南北過渡帶的地域文化特色:
研究淮河文化的特征時,我們曾用過“南米北面,南茶北酒,南舟北車,南蠻北侉”等說法加以概括。其實情況是很復雜的。自然地理環境所產生的文化現象,如同自然界的變化壹樣,累積到壹定程度,才會出現從量變轉化為質變,也就是所謂的“臨界現象”。
它在相鄰兩個不同的地帶之間,有壹個犬牙交錯的景觀。鳳臺花鼓燈那鏗鏘有力的節奏,於定遠鳳陽之間形成委婉抒情的雙條鼓;淮北臨渙、潁上雙集的茶樓,與江淮之間飲著白酒,都好像人體血壓中收縮壓和舒張壓的臨界兩端。懷遠地跨淮北,卻屬江淮方言區,在社會風俗方面,也與接壤的蒙城迥然不同。正是這些跳躍變化的文化現象形成了臨界現象的突變帶。淮河兩岸地區就處於這樣壹個突變地帶。
擴展資料
皖南介紹:
皖南,安徽省南部的簡稱,位於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群,東靠江蘇,南接浙江、江西,西連湖北。皖南地勢以皖南山區和皖南沿江平原組成,有九華山、黃山、2個山系縱橫其間。
皖南地名起源於唐代江南道,雛形於宋代江南東路,成型於元代江東建康道與清代皖南道,定型於民國皖南行政署。範圍包括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廣德州。建國後指安徽省長江以南地區,包括黃山、蕪湖、馬鞍山、銅陵、宣城、池州、6市。
皖北介紹:
皖北,安徽省北部的簡稱,位於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群,東靠江蘇,南接皖南,西連河南,北望山東。地勢以平原為主,擁有廣袤的淮北平原,處在南下北上、東進西出的戰略要地。主要的通道是歐亞大陸橋,是安徽省唯壹的壹帶壹路經過地區。
皖北起源於清康熙九年廬鳳道,光緒三十四年更名皖北道,範圍包括安徽長江以北的廬州府、鳳陽府、潁州府、安慶府和亳州、泗州、六安州、滁州、和州。現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區,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陽、淮南、亳州6個省轄市。
參考資料:
? 淮河南北過渡帶的地域文化特色—中安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