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老板娘介紹,老幹的餃子都是純大米做的,沒有任何糯米成分,所以看起來不像其他的那麽透明,所以這樣做出來的餃子有韌性,有嚼勁,不粘手,不易碎。“用我餃子包的餃子,在鍋裏煮的時候舀起來玩花樣。估計全南寧就我壹個人能做到。正是因為這種餃子皮的特點,我才獲得了美食大賽的銀牌。”老板娘自信地說。
孫金領說,隨著老幹粉餃子越來越受歡迎,遊客也越來越多,現在每天要做2000個左右的餃子才能勉強滿足顧客的要求。因為繼承了老壹輩的技術,單純的手工制作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客戶的要求。孫金領說,以前她想把老幹餃子弄出老水街,在市區開分店,但是貨源不足,租金壓力大,就關門了。當被問及是否考慮到時代和市場需求的變化而采用機械化生產時,孫金領說她不打算這樣做。壹是工作太辛苦,有實力的年輕人不願意幹,所以很難招到員工。第二,百年來,從她奶奶那壹代到清朝光緒年間,到現在已經是第三代了,壹直堅持這樣的程序:挑選純米,浸泡,研磨,在幹凈的鍋裏攪拌,直到七八成熟,手工揉成面團,然後用大棒搟成薄皮,裹上馬蹄、豬肉、香菇等食材,最後揉成10底邊的餃子。這壹系列的手工程序不可小覷,稍有不慎,餃子就難吃了。
“老幹粉餃”源於孫大姐的母親甘賢英,因其母親姓甘,故稱“老幹粉餃”。粉條餃子的工藝由來已久,工藝壹直沒有改變,味道也壹直是簡單可口。因為擔心餃子會變質,直到現在老幹餃子都是手工制作,沒有機械化。因為是傳統手藝,孫大姐告訴記者,她不打算流傳。當被問到第四代的傳承時,作為第三代傳人的孫姐姐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喜歡當嬌子,太辛苦了。如果以後沒有後人,這門手藝可能就失傳了。”好在如今老幹粽子已經傳到了第四代,粽子的魅力還在繼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