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來源:
中秋節的由來,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唐朝初年,唐代時中秋的風俗已經在我國北方流傳開來,從唐朝初期開始,仲秋賞月的風俗就在長安壹帶(今西安)極富盛名。其中更不乏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壹代代流傳下來,例如“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砍桂樹”等等,這壹系列神話故事都是這壹時期流傳下來的。以至於,唐朝時的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定的首個大型節日。我們可以想象,早在1400年前長安城萬人同賀仲秋的盛景!
中秋節傳統風俗:
走月
中秋節習俗中秋節之夜還有壹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
祭月
中秋節習俗祭月,在中國是壹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壹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至今,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拜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賞月
中秋節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
吃月餅
中秋節習俗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壹大象征。月餅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
中秋節詩詞: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壹輪滿,長伴雲衢千裏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